这些问题全都指向了一个根源——痰湿。
一、怪病皆由痰作祟
一提到痰湿,很多朋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肥胖。
没错,据卫生部调查,我国每年因肥胖就医的人有6000多万,高血压人群高达2亿多、高血脂1.6亿、糖尿病5000多万。
吃得太好、太油腻、太寒凉、太重口、暴饮暴食、营养过剩;
生活中又十分的焦虑、内耗、久坐、缺乏运动...
这些都给脂肪、肿瘤、结节等各种疾病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。
它们喜欢呆在这样的身体里。
明代张景岳《景岳全书》这么聊过痰:“痰即人之津液,无非水谷之所化……而痰涎皆本血气,若化失其正,则脏腑病,津液败,血气即成痰涎。”
咱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:脾失运化不能将饮食化为津液,而成湿邪,聚湿成痰。
相比较单纯的寒,痰湿更是体内毒素的一个进化版本——所以,老话讲“怪病皆由痰作祟”。
1. 肥胖
朱丹溪说过“肥人多痰湿”。
肥胖带来的,绝对不止是变重、变丑、变笨这么简单。更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,是糖尿病、中风、心脏病、三高,以及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。
2. 肿瘤结节
痰湿一旦凝聚,是会随着气机流动的,而一旦气机不畅,便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扎根,就像“球球大作战”一样,不断吸收壮大部队,堆积成肿块、结节。
一组肿瘤患者的调查显示,痰湿的证型占比相当高。
3. 多囊卵巢综合征、月经不调
现在很多女性,长期处于月经不调的状态。
除了气虚血虚、肾精不足以外,痰湿过重也是月经不调的原因之一。
湿气、痰会阻碍经血的运行,阻塞血脉导致经血运行不畅,继而造成月经少、月经不准时等月经不调状况。
多囊卵巢在临床上已变成常见的女性疾病,中医认为与肝肾脾相关,脾虚导致痰湿内停,肝肾失调导致脏腑气机不畅,经血不足,从而导致多囊的发生,引起不孕等症状。
二、痰湿重会有哪些表现
湿本粘腻,身体里堆多了,会反应在我们皮毛上:
头面部湿浊油腻:皮肤油腻、头发爱出油、眼屎多 、舌苔厚腻、脸色偏黄、面部肿胖、头脑昏沉;
中焦不通:消化不良,容易胀气、肚子咕咕咕的响、便便不成型,便便黏马桶、腰腹部肥胖;
最难缠的是下焦湿气:双腿感觉沉重,女生白带多有异味,经前或经期容易身体疲倦和腹泻,痛经,小肚子很难减,屁股大,腿粗,爱长湿疹水泡、脚气!男生阴囊潮湿!
所以各位想要减肥,美白的姑娘们,先别着急。给自己祛祛痰湿,可能比你跑10公里,用昂贵的面霜,来得更快更有效~
三、打开身体里的三个排湿开关
我们先来说说健脾祛湿,其实我们身体自带了三个“排湿开关”,用好了,能把最难缠的湿气,连根拔起。今天告诉大家怎么用,脾虚的人一定要试试!
1. 拍打腘窝
腘窝中心点有一个重要穴位——委中穴,它位于膀胱经上,而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祛湿通道,委中穴就是这个通道上的一个排污口,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在此聚集;经常拍打这个穴位,有升清降浊、快速排湿的作用。
膝后区,腘横纹的中点,在腘窝正中
湿气重的朋友,每天坚持拍打5~10分钟,很简单,也容易坚持!可以用手拍,想省力一点就用拍痧板,力度好掌控,力量也能渗透得更深!
2. 抓带脉,清理整个盆腔湿气
经云:「夫带下俱是湿症。而以带名者,因带脉不能约束,而有此病。」
女生的下半身,最怕湿气,一旦湿气沉积,就容易有带下病,像白带异常、妇科炎症、月经问题、不容易怀孕之类的都属于带下病。女生要想远离带下病,带脉是一定要养护的经络。
带脉,和肚脐平齐,像一条带子缠在腰间,属于奇经八脉之一,是人体唯一横向的经脉,把全身纵向的经脉拴在一起,起总束诸脉的作用;
而且带脉还掌管着女生最重要的三个器官:子宫、卵巢、输卵管,著名医学家张从正在《儒门事亲》中说:“冲、任、督三脉同起而异行,一源而三歧,皆络带脉”。
所以,我们要想办法让带脉变得通畅有力,有健脾祛湿、调经止带的作用,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抓带脉!
3. 阴陵泉穴+丰隆穴,功效堪比「二陈汤」
在宋代医籍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中,有个名方叫做「二陈汤」,专门对付寒湿痰饮的,而阴陵泉穴+丰隆穴这一对穴位,搭配使用,效果堪比「二陈汤」!
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,脾经的气血汇集于此,刺激它能健脾益胃,疏通人体代谢水湿的渠道,让「好水」留下来滋润身体,把「坏水」通通赶出去。
丰隆穴在胃经上的穴位,气血汇聚于此而旺盛,它还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,用来沟通、联络胃经与脾经的气血联系。刺激这个穴位,可以启动脾胃功能,健运脾胃,助推全身气血的运行,增强中焦的运化功能。
四、食疗加持,打通祛湿通道
针对犯困、没精神、没有食欲等情况,日常脾胃也不好的人,平时饮食上可以用一些健脾祛湿的食材,比如:
1. 山药
山药味甘、性平,归脾、肺、肾经,具有益气养阴,补肺脾肾,固精止带的功效。
可以用于脾胃虚弱,脾虚食少,体倦便溏及妇女带下,儿童消化不良、腹泻等皆可运用。
2. 玉米须
玉米须味甘、性平,归膀胱、肝、胆经,具有利水消肿、利湿退黄的功效,还可以疏利小便,达到排除壅积的水液和湿气的作用。而且,玉米须非常的温和,老少皆宜,还有一定的降糖作用,对消渴症患者也十分友好。
3. 白扁豆
白扁豆味甘、性微温,归脾、胃经,具有健脾、化湿、消暑的功效。
可以用于脾虚湿盛,运化失常而导致的食少便溏,白带增多等。
4. 茯苓
茯苓能利水渗湿,使湿得以化,则痰无所生。
张仲景所著《伤寒论》中的利水名方——五苓散,主药就是茯苓。
此外,有肥胖困扰的朋友,尤其是对身上的肥肉松松垮垮的、喝水都胖的人来说,每天坚持用茯苓(50~100克)煮水饮用,坚持一个月,也会有很好的减肥效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