骊山老母,中国道教中神仙之一,也作”黎山老母“,”骊山姥“。为华胥氏所生,伏羲与女娲是其兄弟姐妹,古代汉族传说中的女仙名。在道教崇奉的女仙中,地位崇高。传说骊山老母居于骊山(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),在汉族民间信仰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,很多道观中都供奉有她的圣像,今陕西临潼骊山半山腰专门建有骊山老母殿用于供奉。
黎山老母姓氏与来历不详。为天地正气智慧的化身,常在天地善恶转化的时候,以神秘身份化现示相,为人指点迷津、传授秘籍法要、救苦救难,因而广被世人崇奉。
骊山老母,一说为七月十二骊山老母圣诞。她同伏羲、神农一起史称“三皇”,列为人类始祖之一。《汉书·律历志》将骊山老母称为“骊山女”。传说骊山是老母炼石补天时的座骑奉命而化,腹出温泉神汤,沐浴能治百病。老母仙逝后,人们于骊山西绣岭修建女娲祠以纪念她,后人逐渐称之为老母殿。据殿内现存的《创修山路碑》记载,该殿始建于秦,唐初重建,主殿内供奉骊山老母金身神像。作为人类的始祖之一,骊山老母备受尊崇。许慎《说文解字》中说:“女娲,古之神圣女,化万物者也。”《山海经·大荒西经》中说:“女娲功烈,非仅造人,又兼补天”,“诚天地初辟摩肩盘古之大神也”。骊山老母不仅历尽艰辛抟黄土造人,并为人们制定婚姻而又繁衍了人类,而且炼石补天,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,使人类得以安居乐业,《淮南子》中就指出她“以至德遗于后世”。这样,骊山老母以德化人、扶持正义的道德形象,逐渐丰满起来。
骊山老母,一说为星神——斗姥,即北斗众星之母。据《骊山老母玄妙真经》记载:老母乃斗姥所化,作为北斗众星之母,综领群星、功沾三界、德润群生。她在我国民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,道观中通常都有供奉她的香火。在民间,骊山老母多因和睦社会、匡扶正义、指点迷津、传授秘籍而为世人所崇奉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中记载申侯对孝王说:“昔我先,郦山之女,为戎胥轩妻。生中潏,以亲故归周,保西垂。西垂以其故和睦。”据史家考证,骊山女为戎胥轩妻,正当商、周之间。《集仙录》记载骊山女天姿绰约,风华绝代,秦始皇曾在骊山偶遇,一时心生恶念,受到骊山女的惩罚。此后骊山女老化了自己的仙貌,人们遂以“老母”称之。骊山老母殿主殿内的《骊山老母授经碑》记述了老母为唐代道士李荃传授《阴符经》的经过。宋陈元靓《岁时广记》卷28引《集仙录》详记其事:李筌好神仙之道,常历名山,博采方术,至嵩山虎口岩石室中得《黄帝阴符》本,李荃抄读数千遍,不晓其义。入秦至骊山下,逢一老母,神壮甚异。路旁见遗火烧树,因老母自言“火生于木,祸发必尅”。李荃闻之心惊,趋前而问:“此《黄帝阴符》秘文,母何得而言之?”母曰:“吾受此符,已一千八十年矣。”于是李荃向其求教,遂命对日而立,端详一番后说:“心影不偏,性贤而好德,神勇而乐智,真乃我弟子也。”遂坐于树下说《阴符》义理:此经书三百多字,一是演述神仙抱一之道,二是演述富国安民之法,三是演述克敌制胜之术,全出自天机。李荃从此绝粒、求道,成为道教史上的著名人物。
虽然是一种传说,但唐宋以后,骊山老母在小说或戏曲中却进一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,教出了许多英雄女将,如唐代樊梨花、宋代穆桂英,甚至蛇仙白素贞、化蝶祝英台等,都是骊山老母的徒弟。据说,一代诗仙李白,也是在骊山老母“铁杵磨绣针,功到自然成”的启发下成就的。艺术的感染力是巨大的,对于神化骊山老母、强化百姓对她神性的认同,具有重要的作用。一个骊山老母,两种信仰身份。这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并非个例。模糊性的信仰对象,既包含“神性”,也包含“德性”。“神性”无疑是满足社会大众精神需求的信仰基础,“德性”则是移风易俗、化解社会矛盾的道德基础。骊山老母被道教尊奉为至高无上的女神,无极大慈,护国佑民,扶持正义,教化世人,这实际上已经超出了道教单纯养生的关怀。在我们看来,骊山老母身上体现出来的勇于担当、无私奉献等精神,体现着中国传统母性的美德,这也正是她为炎黄子孙所尊崇的根本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