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们生活的周围,原野上,田地间,有很多的中草药不被人知。民间有端午节在门口挂艾叶的习俗,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艾叶。
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。艾,可见于德州的荒地、林缘,春、夏二季,花未开,叶茂盛时采摘,晒干或阴干。艾始载于《本草经集注》,南北朝时期的药学名著《名医别录》谓其:“味苦,微温,无毒。主炙百病,可作煎,止下痢,吐血,下部匿疮,妇人漏血,利阴气,生肌肉,辟风寒,使人有子”。《本草纲目》认为其可“温中,逐冷,除湿”。
现代中医学认为,艾叶味辛,苦;性温,具有温经止血;散寒止痛;祛湿止痒的功效。主治吐血;衄血;便血;崩漏;妊娠下血;月经不调;痛经;胎动不安;心腹冷痛;泄泻久痢;霍乱转筋;带下;湿疹;疥癣;痔疮;痈疡。
现代中医学认为,小蓟味甘,微苦;性凉,归肝、脾经,能凉血止血、清热消肿。主咳血、吐血、衄血、尿血、血淋、便血、血痢;崩中漏下;外伤出血;痈疽肿毒等。
应用举例:
1. 治脾胃冷痛:白艾末煎汤服二钱。(《卫生易简方》)
2. 治湿冷下痢脓血,腹痛,妇人下血:干艾叶四两(炒焦存性),川白姜一两(炮)。上为末,醋煮面糊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温米饮下。(《世医得效方》艾姜汤)
3. 治妊娠卒胎动不安,或但腰痛,或胎转抢心,或下血不止:艾叶一鸡子大,以酒四升,煮取二升,分为二服。(《肘后方》)
4. 治湿疹:艾叶炭、枯矾、黄柏等分。共研细末,用香油调膏,外敷。(内蒙古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
(摘录自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,图片源于网络)